中国小学生历史故事之孔孟立宗(1)

孔孟立宗(1) 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中,没有哪一家的思想,能够像儒家这样在这幺长的时间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、社会思想、道德观念和个人生活。儒教一度被称为中国的国教,在国家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而这一学派的开山鼻祖,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孔子

孔孟立宗(1)

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中,没有哪一家的思想,能够像儒家这样在这幺长的时间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、社会思想、道德观念和个人生活。儒教一度被称为中国的国教,在国家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而这一学派的开山鼻祖,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孔子。

孔丘其人

公元前五○○,鲁国国君姬来跟齐国国君姜杵臼在夹谷(山东新泰)会面,孔丘以礼仪专家身份,被任命为姬宋的宾相。会见之后举行的娱乐节目中,齐国演出莱部落(山东平度)的土风舞,孔丘根据儒书,指责齐国不该使野蛮人表演,而应使用传统的宫廷舞。齐国立刻演出传统的宫廷舞,不过却是宫廷中平时演出的轻松喜剧。孔丘再根据儒书,认为犯了“平民轻视国君”的大罪,立即指挥鲁国的卫士把那些无辜的男女演员驱到台阶之下,砍断手足。据孔丘的门徒事不改色的宣称,孔丘这次凌厉行动,不但没有引起国际冲突,反而使齐国国君发现自己做错了事,大为恐惧,就把从前侵占鲁国坟水以北一带土地(汶水以北、龟山以北之田)还给鲁国。

纪元前四九八年,孔丘建议三桓拆除他们的都城,以求鲁国国君重振久已失去的权威,这就是著名的“堕三都运动”结果大败而回,这是孔丘企图恢复传统秩序所受的最大挫折。

堕三都的第二年(前四九六),孔丘被赏识他的国君姬宋任命为代理宰相(摄相事),三桓已经大为光火,孔丘却不到三个月,就把一位很有名望的文化人少正卯逮捕,立即处死。然后宣布少正卯有五大罪状,这五大罪状是:“居心阴险,处处迎合人的意思。行为邪恶,不肯接受劝告。说出的全是谎话,却坚持说的全是实话。记忆力很强,学问也很渊博,但知道的全是丑陋的事情。自己错误,却把错误润饰为一件好事。”这种烟雾蒙蒙的抽象罪名,说明凡是有权的人,都有福了,他们可以随时把这顶奇异的帽子扣到任何一个人头上,而仍能振振有词。恰巧遇到君主主持对天老爷的大祭典,在分祭肉的时候,三桓故意不分给孔丘。这是周礼社会中最严重的一种处分、表示已被深恶痛绝。孔丘只好流亡二出奔卫国。

孔丘的政治生涯到此结束,但对他却是幸运的,他可以把全副精力用在教授门徒上。他曾经访问过齐国、陈国、蔡国,寻求一个能实行他古老的政治理想――周礼的国度,但他无法找到。最后,纪元前四八四年,他再回到鲁国定居,在外共流亡了十三年。

孔丘回国时已六十三岁,继续教授门徒,传播他对纪元前十二世纪周王朝初创时代的怀念和崇拜。又对下列五部当时已经存在的古老书籍,用他的观点,加以编纂删订《易经》《春秋》《诗经》书经》《礼经》。这五部书,它们被合称为“五经”,大黄金时代结束后,儒家学派在政府中当权,这五部书支配中华人学术思想近两千年之久。

孔丘的政治生涯是失败的,但他的教育精神则绝对的可贵而且成功。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,是从事传道、授业、解惑的教育工作。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、教学方法;总结、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;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;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;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。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,到去齐国求仕之前,约7、8年时间。这一阶段他的的门徒还不大多,但是办学有成效,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。在这一时期,孔子的学生中有比他只小6岁的颜路(颜回之父),有比他只小9岁的子路。子路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。第二阶段:自37岁(鲁昭公二十七年、公元前515年)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(鲁定公十三年,公元前497年)周游列国之前。这一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。这18年中,孔子虽然有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,但并没有停上授徒。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。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,教育水平越来越高,名气越来越大,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。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,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、楚、卫、晋、秦、陈、吴、宋等国的求学者。孔子的威望已经树立起来。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,如颜回、子贡、冉求、仲弓等,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。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,一部分从了政。第三阶段:自68岁(鲁哀公十一年。公元前484年)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,到他去世,共5年时间。这时,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,但鲁哀公、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。他虽然有大夫的身份,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,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。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。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,并培养出了子夏、子游、子张、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。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。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,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,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。他在卫国、陈国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没有从政,弟子就在身边,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讨。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,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,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。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。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,相传有弟子三千,贤弟子七十二人,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、闵子骞、冉伯牛、仲弓;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、子贡,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、子路;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、子夏。在孔子的弟子中,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,对于当时政治,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,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,起到了重要作用。纵观孔子的一生,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,一部分是通过言传,通过学习古代文献、传授各种技艺,而更多的、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。他的勤奋好学,他对真理、对理想、对完美人格的追求,他的正直、善良、谦虚、有礼,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,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。严格要求自己,以身作则,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,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。孔子爱教育、爱学生,诲人不倦,他能平等对待学生,做到教学相长,严格要求自己、以身作则。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。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,当有人诽谤孔子时.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,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。“叔孙武叔毁仲尼。子贡曰:‘无以为也!仲尼不可毁也。他人之贤者,丘陵也,犹可逾也;仲尼,日月也,无得而逾焉。人虽欲自绝,其何伤于日月乎?多见其不知量也”。孔子的弟子中,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,其情感之深,胜于父子兄弟。孔子死后,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,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,为其服丧3年。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,为孔子守坟6年。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,第一位职业教师,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。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,被儒家学派尊崇为“万世师表”,他那些精辟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言论,留传下来,成为中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。

亚圣

孟子是发扬孔子学说并使之光大于天下后世的“第一人”,在儒家被列为仅次于孔子的“亚圣”。

创立儒家的孔子死了以后,儒学分为8个学派:子张之儒,子思之儒,颜氏之儒,孟氏之儒,漆雕氏之儒;仲良氏之儒,孙氏之儒,乐正氏之儒;但自伟大的文学家兼史学学司马迁把孔子和孟子想提并论,后世便都以孔孟并称。自宋代以后,封建统治者为了适应自己的需要,特别抬出《孟子》一书,把它与孔子的《论语》一同列为封建士大夫必读的“经典”。这样就使孟子的思想在长达数世纪的时间里,在中国被普遍接受。

孟子,名柯,战国时邹人(今山东邹县)。他主要活动于旧中国时的梁惠王、齐宣王时代,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和教育家。孟子生平很是自负,曾言“如欲平治天下,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也!”但历游诸国所受的周折,使他终于走上了与孔子着书立说,教授门徒,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将来的一条道路上。他停止政治活动以后,便和他的弟子们一起把他的学说――即政治主张、哲学理论、教育纲领等――整理成书,传于后世。这就是流传至今的《孟子》七篇。

孟子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上留下的影响是巨大的。他继承并发展了“仁”的思想,把本来侧重于伦理原则的“仁”推及于社会政治,提出了以“仁义”为主导思想的学说,希望统治者能够“正心、诚意、修身、齐家”,从而“治国平天下”。全部学说的内容包括“性善”,“道尧舜”,“民贵君轻”,颂扬“汤武”,反对“桀纣”,强调“仁政”,反对战争,排斥“扬朱”,批评“陈仲、许行、公孙衍、张仪……”等等,这些都是为了教育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人们,或向高级统治者建议,如何做到“得其民斯得天下”;从而表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。

孟子的“民贵君轻”主张,也是作为全部学说的中心思想来体现的。他提出“民为贵,君为轻”的政治原理,并且说:“得乎丘民”,(民众)才得为“天子”;他认为残害人民的“君”不应该被看待为“君”。这些道理,主要在于教育当时统治者要懂得“民贵君轻”的好处,通过实施“仁政”,使民心归向,不要使自己像纣一样成为“独夫”。孟子教育“士”要关心人民疾苦,因此“士”就需要“仕”;但“仕”是为了“行道”,而不是为了自己能向上爬。

孟子是发扬孔子学说并使之光大于天下后世的“第一人”。因此在儒家也被列为仅次于孔子的“亚圣”。

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

孔孟立宗之后,儒家的核心思想就逐渐成形了。在以后的时代里,儒家的这些核心思想逐渐地成为中国古代国家的意识形态,对后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:

仁:爱人。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。它是孔子社会政治、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,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,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。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“有教无类”,春秋时代学在官府,孔子首开私学,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,均可来受教。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“德冶”,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,孔子把仁引入礼中,变传统“礼治”为“德治”,他并没有否定“礼治”,他的“德治”无疑是对“礼治”的继承和改造。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,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,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。

义:原指“宜”,即行为适合于“礼”。孔子以“义”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、行为的道德原则。

礼: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,“礼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,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,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,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,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、行为的绳索,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。

智:同“知”,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。指知道、了解、见解、知识、聪明、智能等。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、知的来源、知的内容、知的效果等几方面。关于知的性质,孔子认为,知是一个道德范畴,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。

信: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,言行一致的态度。为儒家的“五常”之一。孔子将“信”作为“仁”的重要体现,是贤者必备的品德,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,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,当权者讲信用,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。

恕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包含有宽恕、容人之意。

忠: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。

孝: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,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,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,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,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,乃大逆不孝。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,儿女应该婉言规劝,力求其改正,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。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。然而孔子论孝,还讲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,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”,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。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,《礼记》中规定父母死后“水浆不入口,三日不举火”,“哭泣无数”以至“身病体羸”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。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,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。孝观念,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,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,也有一些合理因素,提倡子女对父母的“尊”、“敬”、“养老”,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,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。

悌: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。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,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,把悌与孝并称,视之“为仁之本”

作者: 歪歪树小编

分享精品儿童作品素材

为您推荐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1225808669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返回顶部